擇賢善相與,于實踐求知
周恩來在青年時寫了一副對聯(lián):與肝膽人共事,從無字句處讀書,以此來提醒自己如何實現(xiàn)中華之崛起,從而擔當起自己的使命。這幅對聯(lián)放在百年后的今天,又何嘗不是勉勵吾輩青年擇賢而相與,于行而踐學呢?
擇賢善相與,幫助我們成長。在范陽,有個叫劉琨的人,曾與祖逖一起擔任司州的主簿。他與祖逖同寢,夜半,祖逖聽到雞鳴,就把劉琨踢醒,對他說:“這不是令人厭惡的聲音嗎”。于是二人就起床練劍,這就是聞雞起舞的故事。由此便可觀得,與祖逖這樣少有大志的肝膽之才相結(jié)交,與祖逖這樣明道理嚴于律己的人共事,可以幫助我們成就更好的自己?!耙粋€人的價值,是他身邊常往來六個人的平均值”,大抵就是這個意思吧。
于實踐求知,幫助我們更好地運用所學。在中國共產(chǎn)黨成立的初期,中國共產(chǎn)黨尚未成熟,基本上學習蘇俄的道路經(jīng)驗,但是在武昌起義、秋收起義的實踐中,他們認識到蘇俄的“城市中心論”在中國走不通。也正是在實踐中,我們跳出對蘇俄道路的認識,開辟了一條符合中國實際的農(nóng)村包圍城市,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道路。如果毛澤東同志于實找中求和的路不能使你信服,那么就請看一下埋頭于有字之書而忽視無字之書的后果吧:趙括紙上談兵,致使三十萬起軍被坑殺;范進死讀書,遲遲不中科舉;李德、博古只學習共產(chǎn)國際的理論知識,不得融會貫通,在第五次反圍剿中,致使紅軍從八萬銳減至三萬,不得不開啟漫漫長征路。歷史上的例子有力地向我們證明了從無字句中學習的重要性,我們還有什么理由脫離實踐呢?
其實,交友又何嘗不是一種實踐呢?從交友中,我們學習擔當,學習自律,學習其道德的廣大崇高……學習他們,不正是無字句的所得嗎?也正因此,更顯交良善之友、賢德之友的重要性。好的朋友會讓我們以最小的代價從實踐中得到所學,二者相輔相成,相得益彰。
我相信,正是因為與肝膽人共事,周總理才能保有本心,始終懷拳拳愛國之心,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,為中華振興做出臣大貢獻;也正是因為他善于從無字句中學習,才能在萬隆會議上結(jié)合亞非各國和世界狀況,創(chuàng)造性地提出了“求同存異”的方針。
吾輩青年,當擔起自己的使命,通過與賢善相交,于實踐求學,不斷提升自己,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獻上螢螢之火,竭盡綿薄之力!
備案號:鄂ICP備20003817號-2 聯(lián)系方式:2645034912@qq.com
答案圈提供的所有內(nèi)容均是網(wǎng)絡轉(zhuǎn)載或網(wǎng)友提供,本站僅提供內(nèi)容展示服務,不承認任何法律責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