閱讀下面的材料,按要求作文。
南京某高校將每月在食堂吃飯超過60頓、1月總消費不足420元的學生列為資助對象,直接把補貼款打進飯卡。這件事在學生中引起很大反響。
學生甲:“這是一種‘隱形慈善’,既幫助了貧困學生又維護了他的個人尊嚴,好!”
學生乙:“這種做法初衷是好的,但不夠公開透明,難保公平公正,也可能會出現(xiàn)‘暗箱操作’?!?span style="display:none">2ii答案圈
學生丙:“這樣悄悄地進行補助,對個人固然有好處,但對倡導幫貧扶困的風氣作用有限,不如陳光標式的高調(diào)慈善影響力大?!?span style="display:none">2ii答案圈
……
請根據(jù)你對材料的理解,任選一個角度,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。要求:明確立意,自定文體,自擬標題;不要脫離材料內(nèi)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,不要套作,不得抄襲。
解析:
此題的審題核心是:評價“隱形慈善”的是與非,討論以何種方式行善——“隱形慈善”與“高調(diào)行善”的優(yōu)劣。
能結合幾個不同的觀點來談,更符合邏輯。比如辯證看待“隱形慈善”,談“高調(diào)行善”的利與弊。(2015年全國卷2“最具風采人物評選”:體現(xiàn)你的思考、權衡與選擇)
泛談要“做慈善”“有善心”,不超過45分,如果泛談“愛心”“愛”,則42之下。(來自湘語文)
泛談“公平”“公正”“規(guī)則”,不涉及材料,不超過45分。但如果能由淺入深,從慈善談起,闡述慈善領域的不透明、不公平,再擴而言之,逐步引出對社會其他領域的公平的思考,并能回扣慈善,則不失為好的構思。
從接受捐助者角度,認為要擺正心態(tài),不過分看重慈善的形式,內(nèi)心豁達,對捐助者心懷感激,而不對慈善做反要求,這種情況可視為基本符合題意或部分偏離題意(結合材料緊密則另論)。
范文:
行善何懼無名(58分)
老子在《道德經(jīng)》中說:“功成,名遂,身退,天之道。”一世為人溫良恭儉,不求大鳴大放,行善亦如是——無需高調(diào)慈善吸引眾人目光,隱藏與“無名”之善,或許才是這個浮躁社會的真正解藥。
大學里資助學生的隱形善行,是對被扶助者的尊重,更是一種默默無聞的堅守。我們總期待善行為人所知,愛人贊賞,強調(diào)善在公眾視線上的長期露面,卻漸漸囿于形式之籠,形成一種“為行善而行善”的偽風氣。不否認幫貧扶困之風的導向作用,但也不應過于依賴這樣的“道德春風”——在這樣的“風”中,我們總想著“有人行善,與我何干”,并未認識到只有一顆顆“微塵”的參與,才能使善之風無聲地吹綠貧瘠的大地。
無名,本就是一種美德。我們所畏懼與擔憂的“暗箱操作”“背后文章”,不過是一種源自內(nèi)心的對善的懷疑。害怕“無名”,是因為不相信普世之下人心的澄徹明凈,是因為內(nèi)心本就有陰翳與傷痕。
如同我們常抱怨制度不公,規(guī)則毀滅,對于過度完美的事物存在天然的偏見,我們對善的理解始終只處在自身格局上——簡而言之,比起陽光,我們只是更多地看到陽光下的陰影。如若我們對世道充滿信心與信任,便無需畏懼無名的善背后那些庸人自擾的臆想。
許多人都曾見過一張圖片:一位拾荒老人坐在杭州圖書館桌前,認真小心地翻閱書籍。大家贊嘆他“讀書人的樣子”,而在他去世后才知曉他用退休工資資助貧困學生的善舉。他是無名的,沒有人關注他此前的善行,更無所謂“影響力”——但今天,我們都知道,他叫韋思浩。
一個老人何以給予世人如此大的慰藉?我想,他的“隱藏”比“高調(diào)”更有力量,讓人們幻想,也許這社會真的有善流涌動,也許“我”也應該為之做點什么。一生中許多的小善意,也許會被黃沙灰土暫時掩蓋,但決不會淹沒,“當精神的光明來臨時,生命會迸發(fā)出更大的活躍”——作家張中曉如是說。
不論是身居高位的成功人士,還是底層百姓,只愿君心如松柏,采照陽光無窮極。行善何需懼無名,一善染心,世皆通明,大同之日,猶可待矣。
備案號:鄂ICP備20003817號-2 聯(lián)系方式:2645034912@qq.com
答案圈提供的所有內(nèi)容均是網(wǎng)絡轉(zhuǎn)載或網(wǎng)友提供,本站僅提供內(nèi)容展示服務,不承認任何法律責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