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人說:世上本無路,走的人多了,也便有了路。有人說:世上本有路,走的人多了,也便沒了路。我說:不管世上“無路”或“有路”,關鍵看人怎么走。
不止一個人說過,人生是旅途。在旅途上,我們要披荊斬棘。要走到我們心中的天堂,就要學會“開路”、“毀路”和“選路”。
“開路”,就是要敢于在無路的地方走出路。但丁說,走自己的路,讓別人去說吧。這句話是我的座右銘,因為這再恰當不過地闡釋了“走路”的概念:人在旅途何必在意他人怎么看,更何必在意原本是否有路呢!“開路”要求我們學會創(chuàng)新,更要求我們學會換一種眼光看世界。另辟蹊徑固然好,但也不能為了創(chuàng)新而忽視或否定前人的經(jīng)驗和社會的變化。燈泡的出現(xiàn)是件新奇事,可那燈泡里卻飽含了愛迪生對失敗的總結。“開路”教會了我們要勇敢的走路。
“毀路”就是要敢于毀棄前人已鋪好的路。高一剛學物理時,亞里士多德與伽利略之間的“仇恨”常會把我們逗樂,是伽利略反駁了亞里士多德“重的物體比輕的物體下落得快”的謬論,也是伽利略反駁了亞里士多德“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,這一觀點。試想,如果伽利略沒有膽量毀掉亞里士多德在兩干多年前鋪好的路,而是人云亦云,亦步亦趨,他能在物理學名傳千古嗎?敢于“毀路”就是要求我們敢于質(zhì)疑?!氨M信書,則不如無書”,不論是書本上的,還是師長的,甚至是什么圣人哲人的話,我們都應抱著質(zhì)疑的態(tài)度,敢于質(zhì)疑,敢于發(fā)問。與“開路”不同,“毀路”需要更大的勇氣和科學的態(tài)度。
“選路”就是要在人生的“岔路口”做出心靈的選擇。人走路,自然會遇到路口,選擇該走的路,才能走向成功,在路口,魏青剛選擇了救人,他的人生價值得以升華;在路口,李春燕選擇了留在山溝里,她成了“照亮苗鄉(xiāng)的月亮”;在路口,叢飛選擇了頂住流言,繼續(xù)資助失學兒童,因為善良不需要借口;在路口,洪戰(zhàn)輝選擇了自強不息,因為苦難不是他博得他人同情的本錢;在路口,我們學會了放棄,更明白了自己人生價值的所在。學會“選路”,我們也學會了自尊、自強與自立。
面對“無人區(qū)”,我們勇敢地“開路”;面對謬論,我們勇敢地“毀路”;面對誘惑,我們勇敢地“選路”。
備案號:鄂ICP備20003817號-2 聯(lián)系方式:2645034912@qq.com
答案圈提供的所有內(nèi)容均是網(wǎng)絡轉(zhuǎn)載或網(wǎng)友提供,本站僅提供內(nèi)容展示服務,不承認任何法律責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