莫言在諾貝爾頒獎典禮晚宴致答謝詞的時候曾提及,文學和科學相比較的確是沒有什么用處,但文學的最大用處,也許就是它沒有用處。
莫言的這番話所蘊涵的人生哲理,引發(fā)了你怎樣的思考或聯(lián)想?根據(jù)你的思考或者聯(lián)想寫一篇文章。
【寫作指導】
先提煉出材料中的三個概念:“無用”、“有用”和“大用”。
其一,可以分析“有用”與“無用”的辯證關系,同一件事物或一個人,有些人看來有用,有些人看來無用,或者在此時無用,在彼此有用。世俗所謂的“有用”,不一定是真的有用,而世俗說的“無用”,可能關鍵時候有大用。
其二,可以談“無用”與“大用”之間的聯(lián)系。中國人喜歡從實用(功利)角度判斷有用還是無用,這就排斥了看不見的精神世界。所謂無用之用,很大程度上是指精神世界的一切。全文可就為什么人們不知無用之用展開,談無用之用的內(nèi)涵,談無用之用才是真正的大用。梁文道在《悅己》中說道:讀一些無用的書,做一些無用的事,花一些無用的時間,都是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,保留一個超越自己的機會,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變化,就是來自這種時刻。
范文
“無用”實為“大用”
賈平凹的散文《丑石》記錄了這樣的石頭:它形狀怪異,質(zhì)地脆硬,可以說是一無是處。但就是這個石塊,吸引了省城的地質(zhì)學家,并被小心翼翼地搬運走了。原來,它是一塊隕石,曾寄托著千萬人的夢想劃過天際。
同樣一塊石頭,在不同人的眼中,它的價值發(fā)生了天壤之別的變化。生活中是不存在無用的東西的,缺少的是發(fā)現(xiàn)它用途的慧眼。人生亦是如此。何必武斷地區(qū)分事物于無用及有用之間呢?孟嘗君三千食客中,有毫無用處的雞鳴狗盜之輩,卻能拯救孟嘗君于危難之際。范蠡在輔佐勾踐時精研商業(yè)經(jīng)營之術,最終在功成名就之際能全身而退,演繹了他的另一番傳奇。試想他們?nèi)粢杂杏脽o用來對待一切,孟嘗君便會客死秦國,范蠡也難逃“狡兔死,走狗烹”的命運。
人是一根會思想的蘆葦,又何必去一味追求名利這些“有用”之物,而讓自己成為一個物質(zhì)化的空殼呢?梵高將他一生的狂熱獻給藝術,卻只賣出一幅畫;巴爾扎克夜以繼日地創(chuàng)作,最終還是貧窮潦倒;米開朗琪羅在雕刻和繪畫上窮盡一生,卻只換來無數(shù)病痛的折磨......然而正是他們這些“無用”的作品,打開了藝術一扇又一扇輝煌的大門,在人類的文明史上發(fā)出璀璨的光芒。
相比那些鉆營于蠅頭小利之間的人來說,有些人一生都在做“無用”之事。然而正是他們贏得了舉世的矚目。三毛,這位精通多國語言,頗有律師天賦的奇女子,毅然決然地放棄了舒適的生活,投向了撒哈拉粗獷的懷抱。用她的話來說,“只是追尋前世的一個夢而已”。正是這無用的近似瘋狂的舉動,為我們展現(xiàn)了異域的精彩,讓我們疲憊的心靈有了一個暫時的精神家園。
可是,今天,人們越來越急功近利。他們用“有用”與“無用”區(qū)分事物,于是,無數(shù)先輩留下的優(yōu)秀文化被置之一邊,低俗、刺激、暴力的作品一窩蜂地出來,讓一具具空殼從中得到了片刻的慰藉,又重新陷入了寂寞之中。這樣的文化導向,是應該重新審視了!
縱觀古今中外,“有用”之物往往只是滿足人們物質(zhì)的產(chǎn)物,而真正推動人類社會發(fā)展與繁榮的,往往是那些“無用”的東西。所以,請在學會生存的技能之后,讓看似無用的東西來充實自己吧!
備案號:鄂ICP備20003817號-2 聯(lián)系方式:2645034912@qq.com
答案圈提供的所有內(nèi)容均是網(wǎng)絡轉(zhuǎn)載或網(wǎng)友提供,本站僅提供內(nèi)容展示服務,不承認任何法律責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