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追電視劇“小舍得”,好好看,全程無尿點和廢話,跟之前的“小歡喜”“小別離”一樣,都很接地氣,針對當今社會存在的教育困境問題。
1 教育
我跟劇中的田雨嵐一樣,很愛問別的孩子的發(fā)展進度。但我和她的初衷不一樣,第一次當媽,很多事情都是不知道的,我就怕自己哪里做漏了或哪些可以改進的,我完全沒有想著與人炫耀或攀比。當然如果我家娃進度比人家快,我也會竊喜??。
看了這個劇我才知道原來家長要保持佛系是很難的??。因為孩子在學校里成為差生,Ta會覺得被孤立,失去信心,覺得自己不屬于學校而慢慢討厭上學。家長要想孩子開心,只能讓ta跟上其他學生的腳步。
這就是現(xiàn)在教育內(nèi)卷出現(xiàn)的劇場反應。個個都搶跑上各種培訓班,很多孩子甚至超前學習,心智理解能力還跟不上,基礎沒打穩(wěn),沒日沒夜的為了分數(shù)、獎狀、升學、文憑而學習,像流水線上的商品,給社會打造出一個個符合標準的大學生,慢慢的忘記了學習真正的出衷和意義。
想想我們從幼兒園開始上了十幾年的學,除了語文英語實用外,如果不是從事相關行業(yè),數(shù)理化根本就用不上,很多知識早就忘了。這不是浪費我們的大好青春嗎?這是教育的失敗。
當然我不是說我們不應該學數(shù)理化,或許有更好的教育方式,而不是一種紙上談兵的教育。學生的圈子很小,上課做習題,都沒有時間觀察生活觀察世界,怎么把書本上的知識跟現(xiàn)實聯(lián)系起來?
(点击图片查看大图)
教育體系應該怎樣變革?怎么樣讓孩子愛上學習呢?這是我們要探討的問題。
2 界限感
劇中,顏鵬爸媽對田雨嵐這個家庭諸多干涉,中國家庭普遍缺乏界限感。我們還有這種觀念:親人之間如果有界限感就不親了。在德國住久了,深感這點國情不一樣。
德國孩子長大了,直呼爸媽名字。先生的爸媽并不像中國的爸媽,老想著孩子回家看看。他們需要自己的空間,不怎么需要我們,疫情之前偶爾探望,聚餐,見面幾個小時就各自回家,幫個小忙要道謝,但先生和他們天天通電話講好久。起初我覺得這種親人的愛不夠中國的濃烈,后來我覺得沒有可比性。我們哪一天老了,也不會是黏著孩子的父母。這應該是一個趨勢。
與親人保持界限感,并不會生疏了,清楚自己的角色很重要,什么角色做什么樣的事。比如國內(nèi)很多爺爺奶奶幫忙帶孩子,這本是爸爸媽媽做的事,讓老人做了,就會生出很多家庭事端。
3 情緒的脆弱
當局者迷,旁觀者清。我看著劇中的田不停的做妖,挑起爭端。我就想不通,為什么就不能好好的過日子?這不是雙贏嗎?當然她如果不作妖,整個劇沒有矛盾就不用演了。
比如,南建龍對待小孩沒有一碗水端平,田不滿。一個是親生的,一個不是親生的,將心比心,她自己對親媽也比對養(yǎng)父好啊,她為什么就不愿意接受現(xiàn)實呢?可是真的你在那個情境下,你能開心的接受這種不公平對待嗎?
這就是情緒惹的禍,即使理智讓你清楚現(xiàn)實,仍然抵擋不了負面情緒的影響,一旦沒找到宣泄的出口,就容易傷人傷己。
怎樣應對掌控負面情緒,這也是一大難題。
備案號:鄂ICP備20003817號-2 聯(lián)系方式:1872935735@qq.com
答案圈提供的所有內(nèi)容均是網(wǎng)絡轉(zhuǎn)載或網(wǎng)友提供,本站僅提供內(nèi)容展示服務,不承認任何法律責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