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植物園讀后感
開滿紫云英的田野,觸摸的是柔軟;插上茉莉的青絲,流轉的是柔情;漂浮菱角的河塘,采摘的是清脆;種植懸鈴木的老街,撐起的是清涼……從春天走向冬季,從稚嫩走向暮年。《古典植物園》用120余首古詩詞、780余條文獻、450余條注釋、120余幅古人手繪插圖,牽引我走進厚重而生動的植物世界。
人的一生總有一個故事與植物相關,是生命與情懷的輝映,是歷程與記憶的串聯(lián)。漂泊在外的人,惦記的很多,而觸動的或許是一簇紅豆,或許是一筷小菜,或許是一朵野花。蘇軾將元修菜從眉山引種到黃州,一碟“漂搖草”是故鄉(xiāng)的味道,也是故友的豪情,記錄73歲巢古跋涉萬里尋訪被貶摯友的熱腸。
于我而言,埋藏在記憶深處的是一縷縈繞不斷的清香——那是梔子的芬芳。 猶記得兒時的初夏,與麻疹抗爭的我在涼席上輾轉反側,發(fā)熱與瘙癢讓我十分難受,我的外婆——一位裹著三寸金蓮的老太太帶著神秘的微笑蹣跚而至,她變戲法似的從手中拿出一朵潔白的梔子別在我的耳邊,從身后端出裝滿清水的搪瓷碗,“看,這是什么?”外婆把青翠的梔子放入碗中,“梔子耐熱耐寒,即使離開土壤,在水中也能綻放,很多時候,我們需要的是忍耐、適應和等待。一切都會好起來的!”清香驅散了燥熱,等待綻放讓閑散而略顯孤單的日子有趣了。
(点击图片查看大图)
待到長大,我只身一人離開故土,來到廣州,但剛開始的一切讓我有些不適應:繁忙的城市、陌生的語言、清淡的飲食、思鄉(xiāng)的情緒、不確定的未來……讓我一度懷疑自己的選擇是否正確。年長的同事跟我講述她的廣州故事,從鄰居贈予的兩只飯碗開始拼搏,到有屬于自己的溫暖的家?!耙磺卸紩闷饋淼模粫絹碓胶?!”這句熟悉的話,令我想起了故鄉(xiāng)的梔子。往后的日子,每當遇到困境或挑戰(zhàn),我選擇勇敢面對,在適應中堅韌,在等待中堅守。15年流逝,我慢慢讀懂廣州,越來越欣賞它的包容與自強。
成為母親后,我時常陷入疑惑與焦慮,因缺少陪伴而愧疚,因教不得法而沮喪,也會因言語沖撞而憤怒。《古典植物園》再次讓我想起梔子。我欣賞重要,還是女兒喜歡重要?指出問題重要,還是學會贊賞重要?結果重要,還是品行重要?防止“摔跤”重要,還是自主探索重要?孩子正如一顆獨特的種子,習性不同,花時不同,功用不同。相同的是,從青綠小芽到滿樹花開,她的每一步慎重而努力。這不正是等待的價值嗎?
綠葉、白花、黃蕊、沁香,梔子的清雅伴我入眠、催我奮進。同一種植物,行走不同的時空,遭遇不同的際遇,流淌出不一樣的故事、不一樣的記憶、不一樣的情感,但我們對生命的熱愛、對情懷的追求,始終未變。一切終會越來越好!
數(shù)學語文英語物理化學
備案號:鄂ICP備20003817號-2 聯(lián)系方式:2645034912@qq.com
答案圈提供的所有內容均是網(wǎng)絡轉載或網(wǎng)友提供,本站僅提供內容展示服務,不承認任何法律責任。